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对比 车型对比

蔚来汽车是哪个汽车厂生产的-蔚来汽车是哪个厂子生产的

tamoadmin 2024-09-08 人已围观

简介1.小米为何要执于造车,造车到底有多香?背后的野心你看懂了吗?2.国内缺芯影响百万产能,国外CEO不保,大众今年这是咋了?3.新能源双城记:新兴合肥,落寞南京小米为何要执于造车,造车到底有多香?背后的野心你看懂了吗?小米郑重官宣,正式启动电动 汽车 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由雷军亲自挂帅! 为什么用郑重这个词呢,熟悉小米的人都知道,小米要造车的传闻都飘了好几年

1.小米为何要执于造车,造车到底有多香?背后的野心你看懂了吗?

2.国内缺芯影响百万产能,国外CEO不保,大众今年这是咋了?

3.新能源双城记:新兴合肥,落寞南京

小米为何要执于造车,造车到底有多香?背后的野心你看懂了吗?

蔚来汽车是哪个汽车厂生产的-蔚来汽车是哪个厂子生产的

小米郑重官宣,正式启动电动 汽车 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由雷军亲自挂帅!

为什么用郑重这个词呢,熟悉小米的人都知道,小米要造车的传闻都飘了好几年了,米粉也激动好几年了,但是迟迟不见小米行动。

就在最近,还传出小米与长城 汽车 联手造车,当时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原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还特意出来辟谣:“完全扯淡的新闻。”

真真,乱花渐欲迷人眼。

但是我知道,只要小米一上市,小米造车会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不出多长时间,小米绝对会公布自己的造车。

果不其然。

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判断?

实在是造车太香了,其次造车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雷军2013年就到硅谷拜访了马斯克,在深度了解了特斯拉 汽车 后,雷军发现,马斯克正在用“软件+硬件+互联网”的思维做电动 汽车 ,同时特斯拉精准的定位和先进的产品思维简直是和小米不谋而合。

再到今天,特斯拉已经摘下全球市值最高车企的桂冠。要知道特斯拉才成立了多少年?竟然干掉了宝马、奔驰和丰田这些百年品牌。

这就可以证明,电动车走的路完全不同于传统燃油车,它不需要太深厚的技术积淀,也不需要品牌影响力。

硬件上,特斯拉和小米一样都是依靠供应商,只有系统是它自己的。

这事,小米也能干。

我想那时的雷军心里就已经暗暗下定决心, 汽车 这个事,小米未来一定要干,因为它的潜力和现在的智能手机是一样的。手机市场和未来的 汽车 市场,都将重新面临一次洗牌。

小米几次向大家释放自己造车的想法,一直没有兑现,主要还是因为,没钱。

手机是不赚钱的,只是交个朋友,只有达到千万级的规模,才敢谈利润。而且现在手机市场竞争太大了,不能仅仅依靠上下游技术了,还需要自己投入大量的研发,这就导致,手机厂商的利润被极限压榨。

但是一旦小米上市了就不一样了,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搞到钱,凭借着硬件厂商的身份,小米绝对不可能拿到一个较高的估值,它必须要时刻的展示它互利网的基因,才能有给投资更多的想象空间,所以,小米拼了命的搞生态。

但是所有的生态加一起,都不如一个智能 汽车 。所以,小米想要自己的互利网故事一直讲下去, 汽车 这一步,是绝对要走的,也是不得不走的。

现在小米6600亿港币,我敢肯定,小米只要发布量产车后,迟早破万亿的大关。之前小米与长城传绯闻的时候,小米当日股价大涨超9%。

看看,这就是大家的态度,所有人都希望小米去造车,尤其是小米的股东。

那么小米说自己先拿100亿玩玩,能玩得转 汽车 这个行业吗?

当然可以,之前蔚来给了江淮几十个亿就敢说自己的工厂比保时捷更先进,小米完全可以也拿出几十个亿给长城或者比亚迪,去定制工厂。

厂子定下来后,就可以去找供应商,去挖传统车企的技术大牛来调教,加上自己本身就是搞软件的,系统肯定没问题。这一系列的操作后,小米在两年之内量产首款小米牌电动 汽车 是问题不大的。

很多人对小米造车不看好,连官媒都出来质疑一下。不知道大家想明白一个问题没有,如今的小米造车,就如同腾讯去搞一个应用一样。

腾讯利用微信或者QQ给旗下的任何一个应用导流,都能成就一个千万级日活的APP。

而小米庞大的用户群体,也可以成为小米 汽车 的自来水,懂吗?这是其他新能源 汽车 厂商无法比拟的优势。

小米只要在10万左右这个级别,拿出一款非常有性价比的产品,小米 汽车 也就基本成了。

最后总结一句:造车也是不赚钱的!股价才是关键。

国内缺芯影响百万产能,国外CEO不保,大众今年这是咋了?

这两天,不管是欧洲的大众,还是国内的南北大众,都在大喜大悲之间反复横跳。

比如国内,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都想要ID.4的首发权,掰扯了一圈决定携手同行。这俩兄弟在经历了鼓刹风波后逐渐开始稳定,现在新车已经到店了,我们会在近日去探店,大家也可以期待一下。

看起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近期有媒体曝出,南北大众因为缺芯影响百万产能,谁知道这里面包不包括刚上市的ID.4兄弟。

南北大众这回因为芯片短缺,导致ESP和ECU(电子控制单元)无法生产。而这两套系统的供应商主要是博世、大陆、天合、德尔福之类的。

据媒体@愉观车市报道,目前大陆集团的电子车身稳定系统库存仅为1万套左右,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博世也没好哪去,可能很多人已经忘了,只有博世的车身稳定系统才能叫ESP,这套系统基本覆盖了你能知道的所有汽车品牌,如此有影响力的供应商一旦断货,后果大家都懂。

这件事绝对不是自媒体瞎说,12月5日CCTV2的《经济信息联播》都出来报道了。

CCTV2的记者了访大众集团公关部负责人,她称,“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也进一步推动了需求的增长,使得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的风险。”

同时,大众中国还称,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他们也在联合供应商寻求解决方案。而大家关注的客户的新车交付问题,大众中国表示,没有受到影响。

“南北大众缺芯”这件事迅速在坊间发酵,倒是让比亚迪赚了点眼球。比亚迪方表示,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产业链,不仅可以充分自给,还有余量外供。嘿,你是想发“众难财”啊。

而新势力们也被此事牵连,毕竟大众这种老牌厂商在供应商那都拿不到货,你们这种小厂子没问题吧?蔚来直接表态暂没有影响,已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提前囤货;小鹏和理想则明确表示各自企业均未受影响,生产经营一切正常。

到头来只有南北大众倒霉啊,公关部大周六的出来应付央视,辛苦了。

其实芯片被卡脖子这事儿也是汽车和手机圈保留节目了,所以我们多聊几句。不止ESP,由于疫情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车机和自动驾驶芯片也有被卡脖子的可能。车机目前是高通一家独大,骁20A比德芙还纵享丝滑,谁用谁知道,据说直接被国内车企买断货了。

自动驾驶方面,由于只有特斯拉不求人,因此英伟达、Mobileye和高通再怎么不当人,其他车企也得乖乖打钱。

不过好歹有民族之光华为带着它的芯片走来了。自动驾驶芯片MDC600系统算力352TOPS,赢过了英伟达的320TOPS,同时功耗还下降了35%;车机芯片则是大名鼎鼎的麒麟710A,另外还有鸿蒙车机系统,就看国内车企敢不敢赌了。

总之一句话,国货当自强!当年前辈能用算盘把的设计理论打出来,今天还有什么难题是我们攻克不了的呢?

另外最近还有帕萨特和中保研一起学了秽土转生之术复活的事,这不属于新能源媒体的讨论范围,因此在这里略过不表了。

大众在国内风波不断,在国外也是忧喜参半。

先说好消息,ID家族的排头兵、号称与甲壳虫高尔夫一样重要的ID.3在大众的老家欧洲卖的非常好。据悉,在交付两个月之后的今年10月,ID.3成为了欧洲市场销量最高的电动车,销量为10315辆。

大家可能多少听说过,欧洲人的喜好跟咱们不太一样,他们就喜欢那种小巧的两厢车。此前在欧洲卖的好的都是雷诺ZOE、日产聆风这种引进国内必扑街的车。而?大众ID.3在10月已经干掉了雷诺ZOE的9614辆,上市俩月就打败前辈,可喜可贺。

与此同时,ID.3的爸爸,大众电气化道路的推动者迪斯正面临着续约难的问题,而这多多少少会影响大众接下来的电气化发展。

好家伙,我自己和公司是否能续约还是个问题,我倒先关心起迪斯续约了。这个事是这样的,迪斯虽然贵为大众集团CEO,但他和大众的合同跟我们普通人差不多,一签签五年(2018-2023),然后看表现续签。

这事今年5月就有苗头,那时候迪斯曾向集团监事会申请将任期延长至2025年,但遭到了工会、皮耶希及保时捷家族的多方反对。到了11月,迪斯再次要求续约,当然大众也没给出一个让他满意的答复。

然后11月28日,迪斯跑到领英上写了篇小作文《我们怎么改变大众》,试图挽回些什么,但结果如何估计得下个月见分晓了。

如果迪斯不能连任,那么大众的电气化势必受到影响,我们不知道新CEO上任会整出什么幺蛾子,ALL?IN氢能源?

毕竟迪斯是ALL?IN电气化的小斗士,热衷改革,时常把诺基亚的没落挂在嘴边,堪称狼堡的商鞅,德国的王安石。另外大众和迪斯在电气化这条路上踩过的雷太多了,ID.3和高8的软件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充分给我们证明了什么叫大象转身难。

不巧还碰上了黑天鹅疫情,搞得大众集团全球累计销量同比下降27.4%,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3.2%,要说2019最惨的人是李斌,那2020年最惨的可能就是迪斯了……

另外据德国商报报道,大众品牌电动车部门负责人Thomas?Ulbrich已经请辞,这人曾经带队帮大众渡过了ID.3的软件危机,而据说请辞的原因是与迪斯理念不合。好吧你俩都是电气化小斗士有啥不合的,但明显这位是走早了,再等几天说不定走的就是迪斯啊。

本着“打不过他就成为他”的原则,我斗胆建议二位入职特斯拉,为电气化事业奋斗,说不定能成为2021最拽的人。

总结一下,大众也挺魔幻的。这边ID.3卖的如火如荼,ID.4进入中国蓄势待发,那边迪斯在努力挣扎,Thomas离职,这两位一走,谁知道大众明年的新能源和电气化战略怎么改。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年大众也抗住了疫情,推出了ID.3、ID.4兄弟等几款重磅新能源车,成功开展电气化路线;排放门该承担的责任也在承担。作为几乎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厂商,我们相信大众的低迷只是一时的,一起期待大众明年的表现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双城记:新兴合肥,落寞南京

可能南京自己都没想到,一直看不上的合肥,会有一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方位超越自己。

博郡、拜腾、知豆、天美……说出来,南京的新能源品牌不少,但却没有一个能拿得上台面。

博郡正欠薪、拜腾量产无期、知豆泯然众人、天美不知所向,南京雄心勃勃规划的新能源产业没有一个能支撑起辉煌的梦想。

反观合肥,大众投资江淮,蔚来总部落户,再加上江淮和奇瑞两大本土品牌,合肥俨然已进入新能源产业链的顶层。

相比之下,噫吁哀哉。

曾几何时,南京也是站在中国汽车顶端的城市。

南汽,上世纪能与一汽、东风比肩的品牌,产量高、效益好,金龙、申沃、依维柯也是南京汽车响当当的招牌。

然而,风水轮流转。

从南汽收购罗孚和MG开始,南汽走上下坡路,从此再没有翻身。其合作品牌菲亚特一路沦落,罗孚和MG在其手中也是均无起色。

最终,南汽把自己也搭了进去,并入上汽,罗孚和MG彻底成了上汽自主,南汽菲亚特的厂子也改成了上汽大众的生产基地。

南京汽车工业彻底消失。

南京不甘,毕竟汽车产业对于城市的拉动效应肉眼可见。所以,在新能源浪潮席卷的时候,南京想都没想,就一头扎进去了。

2019年初,南京提出了“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行动”,目标是把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成彰显南京特色的地标产业,达到“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水平。

为了完成规划,南京在江北新区、江宁区、溧水区、南京经济开发区等四处区域,打造专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南京释放出如此的声浪,自然就会有人趋之若鹜。

2016年,博郡汽车落户南京浦口;2017年,拜腾汽车落户南京龙潭产业新城;晶能新能源汽车,同年在江宁开发区建厂破土;2018年,长安蔚来落户江宁开发区;2019年,知豆电动汽车落户浦口经济开发区;同年,天美汽车在南京成立……

短短5年,十几个声称百亿级的整车项目,集体把整车产业链条放在南京,而南京也是来之不拒,希望借助他们发出新时代的汽车梦想最强音。

只是可惜,现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汽车,又一次走失在了这座城市。还有没有未来,谁都不知道。

有人落寞,自然就有人欣喜。

2020年,汽车圈两件大事,都与合肥有关。

2月,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将落户合肥;5月,大众入股江淮。以这两个项目为代表,合肥正崛起新的新能源汽车增长极。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合肥重点培育的战新产业之一。

目前,合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完成率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在机动车保有量的占比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公交车的占比全国第一;全球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全国第一个实现电动轿车大批量外销的城市……

一项又一项的“第一”接踵而至,越来越多的“合肥造”新能源汽车正在驶向全国,作为全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走强,从政策保障、市场培育、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着手,鼓励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不断带动上下游及配套企业聚集,逐步形成产业领先优势。

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合肥起步并不慢。2009年以来,合肥市先后入选国家首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并被列为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一系列政策引导、环境营造、技术创新,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目前,合肥市已经形成了包括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体系,以及充电站、电池回收、汽车售后服务等配套体系在内的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此时的合肥,俨然已是新能源产业的领军城市。

南京与合肥,就像是中国大把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缩影,太多城市在这波新能源的行情中,慕着光环而来,怀着无奈而去。

城市需要新能源汽车产业拉动经济,却也要因地制宜。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刚刚兴起的新能源产业,正在从企业自发发展,走向推动、企业为主的自觉发展阶段。

南京在试图简单的拉项目,合肥在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两个城市对于产业布局的思考,最大区别就是合肥不再局限在单个企业这个“一域”,而是从“谋一域”走向“谋全局”。

个中差别,不言自明。

有人说,留给南京的时间不多了。这个双城记,还有没有后续故事,可能会让大家看到更全面真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写?|汽车有智慧?王得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章标签: # 汽车 # 小米 #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