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车上市 新车上市

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统计_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排行榜

tamoadmin 2024-06-29 人已围观

简介1.2020车市盘点:自燃、宕机层出不穷,汽车智电化B面何以解忧?2.Aion S今年第6次“失火” 这次广汽埃安还会缄默不言吗?3.数据显示:特斯拉起火事故率高于我国新能源汽车4.北汽、广汽新能源领衔20起自燃起火,如何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5.新能源汽车需要配备自动灭火装置吗,自带的安全性如何?6.用数据说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不到油车一半7.爆炸着火新能源汽车让人不省心 传统车

1.2020车市盘点:自燃、宕机层出不穷,汽车智电化B面何以解忧?

2.Aion S今年第6次“失火” 这次广汽埃安还会缄默不言吗?

3.数据显示:特斯拉起火事故率高于我国新能源汽车

4.北汽、广汽新能源领衔20起自燃起火,如何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

5.新能源汽车需要配备自动灭火装置吗,自带的安全性如何?

6.用数据说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不到油车一半

7.爆炸着火新能源汽车让人不省心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一个都跑不了

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统计_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排行榜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消费维权又成关注焦点,而与汽车消费相关的维权事件自然也是热搜常客。3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提到,2022年全国12315平台接收新能源汽车投诉举报1.6万件,同比增长62.84%。其中,合同问题、质量问题、虚假宣传问题增速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26.33%、77.35%、75.65%。

话说回来,新能源带来了不仅是新的动力形式,新的出行体验,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用户运营模式。但是随着新能源车销量不断飙涨,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问题虽然常常有用户控诉,但在新能源品牌野蛮生长的背景之下,却从来没有被主机厂正面对待过。今天我们就来数一数这些年新能源车的六大罪状。

夸大宣传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是最能体现新能源车科技感的功能,也是新能源车曾经一直着力宣传的卖点。

然而大家应该还会对两年前蔚来ES8在沈海高速上的车祸有印象,当时车主因为开启了所谓的自动驾驶功能导致车辆在高速上发生交通事故,最终车毁人亡。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引发的舆论风波,让当时蔚小理这批造车新势力们匆忙将“自动驾驶”改成“辅助驾驶”。一场因为轻信厂家对自动驾驶的宣传而引发的事故,最终以所有厂家更改宣传话术草草收场。

此后的这两年里,主机厂虽然一方面在宣传话术上规避“自动驾驶”,同时加入各种免责条款和注意事项,但是另一方面还是在通过智能辅助、激光雷达、视觉感知这类体现着尖端科技,充满诱惑力的词汇,和官方的各种无人驾驶视频在占领用户的心智,让用户对这类辅助驾驶系统充满信任感。

事实上,无论是顶流的特斯拉,还是装配越来越多激光雷达的国产新能源车,在国内现阶段的自动驾驶能力仍然是停留在L2级别辅助驾驶上,哪怕是这些车型在软硬件层面上已经具备了L3级别甚至更高的能力。

但正是由于这种对硬件过度宣传给用户的暗示,让很多人还是会相信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即使车企不提“自动驾驶”,但因为辅助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是有增无减。

续航里程严重缩水

新能源车续航里程的缩水和虚标,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的潜规则。在2021年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洞察报告》中就有显示,在新能源汽车使用不满意因素排行中,续航不足占比达30.3%,位列第一。

最近几年,威马、埃安、小鹏、飞凡等新能源车企都曾经因为续航里程虚标和严重缩水的问题,被车主集体投诉维权。但车企面对续航里程这个问题,却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

理由很简单,因为“裁判”和“球员”都是厂家。只要车企测试认为电池没问题,电控系统没问题,那么就必定是车主自己的问题。更何况,续航里程也的确会受到季节、环境、驾驶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哪怕是国标从当初的NEDC变成了如今的CLTC,依然没能真正客观的反映出一辆新能源车的真实续航能力。

于是,新能源车市场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默契的规则:车企卖力宣传标称续航,消费者买车从不相信标称续航,最终默默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其实,给一组客观的可供参考的续航数据很难吗?并不难,只是达不到宣传的目的,车企不愿而已。

电池自燃事故频发

先看几组数据:

在2022年的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共发生0起火灾,相比2021年上升了32%,90天自燃0辆汽车,平均每天有7台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请注意这还只是2022年的一季度,要知道整个2022年新能源车的销量仍在飙涨。

有媒体统计过,2022年1-11月,仅仅是在各媒体网站上有过明确报道的新能源车自燃事件就有74起,理想、小鹏、宝马、埃安、保时捷、北汽等等,几乎你数的出来的新能源车都曾“榜上有名”。

无论是三元锂电还是磷酸铁锂,无论是刀片电池还是弹匣电池,不管厂家事前宣传通过什么针刺火烧试验,多么多么安全,在市场上仍然难逃自燃和爆炸的现象。即使“新能源汽车自燃概率更低”常常被马斯克、李斌这些新能源车企大佬们拿来作为宣称电动车更安全的理由,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燃油车起火,新能源汽车起火往往更难以控制和预防的,且常常在短时间内发生不可控的火情。

以次充好,货不对板

2022年,售价直追保时捷的高合汽车又闹出了“音响门”事件,导致大量车主集体投诉,由此揭开了又一行业内幕:所谓的各种高端车型上配备的国际名牌音响,大多都是授权贴牌的国产产品而已,不仅音响效果存在差异,而且价格相差悬殊。

这类事件在燃油车时代并不多见,但在新能源时代,随着造车方式发生了改变,厂家的宣传一味强调高端,实际上在一辆新能源车上,那些厂家宣称的硬件配置到底是不是货真价实,或许我们都要打个问号。

用户数据隐私无保障

还记得在2021年底,先是有小鹏因为6个月违规采集43万张客户人脸数据被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万元。之后又有蔚来的用户数据遭窃,被黑客勒索1500万元。

用户隐私数据是否被违规采集,以及如何确保安全,本来就是相关部门高速重视的一个问题。2021年10月开始实施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对汽车数据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了规范,明确规定数据采用默认不收集原则,除非驾驶人自主设定;数据要进行脱敏处理,尽可能进行匿名化、去标识化等。

但事实上,无论是出于产品的开发研究,还是对驾驶行为安全的研究,车企必然会对车辆和用户数据进行采集。来自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显示,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至少收集10TB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哪些属于合规采集,哪些属于违规采集,又该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用户不关心,车企也不会主动透露。

某位互联网大佬曾表示中国用户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这也导致了车企在隐私数据这块有太多不透明的操作。随着新能源车用户基数越来越大,这个问题迟早要爆雷。

厂家漠视合同权益纠纷

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采用了直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厂家更好管控价格,以销定产,消费者购车也能够享受全国统一的价格和权益。然而这也意味着,一旦合同出现纠纷,消费者将要直面比经销商更加强势的厂家。

在新能源车领域,消费者支付定金后,排产期限达不到预期时间,承诺提车期限一再延迟、下订后对应车型的价格、配置或权益发生变化等引起的纠纷依旧可以说是相当常见。强势的厂家基本上都是“我说了算”的态度,稍许友好一点的厂家或许会做出一些补偿方案,但说到底,吃亏的还是用户。

像此前特斯拉、小鹏、理想都曾经遭遇过类似的维权问题。比如小鹏和理想的新车定价罔顾老车主的权益遭到老车主集体投诉;特斯拉因为全系车型频繁降价也被车主集体维权。还有极氪、阿维塔、smart都因为订车之后出现权益纠纷,或是排产不断延期而遭致车主的投诉。

如果投诉群体规模大,厂家或许迫于舆论压力会给出解决方案。但那些散户型的用户,往往只会成为维权浪潮下沉默的大多数。

写在最后:

根据媒体报道,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户投诉率为20%,在全球排名第一。这个数字在高达688.7万辆的销量数据衬托下,显得格外刺眼。而前面说到的新能源车六大“罪状”,在举国鼓励新能源车发展的大背景下,却从未在315期间被真正引起重视过。或许,这也是新能源车企多年来一直有恃无恐的原因吧。(文/优视汽车 老炮)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优视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0车市盘点:自燃、宕机层出不穷,汽车智电化B面何以解忧?

7月29日,河南安阳一新能源 汽车 在充电中起火

今夏以来,中国新能源 汽车 再度迎来频频着火的季节,让人感觉,电动 汽车 起火概率相当高。但是,来自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管平台的数据,却与我们的直觉相反: 新能源 汽车 起火概率,不到传统燃油车的一半。

9月20日,在南京空港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全球智慧出行大会(GIMC2020)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介绍了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管平台在新能源 汽车 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他介绍,2019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起火概率万分之0.49,2020年是万分之0.26,比燃油车的万分之1到万分之2,要低很多。

孙逢春院士在GIMC2020演讲

1

国家平台七大总结

孙逢春介绍了国家监管平台发现的新能源 汽车 起火事故7大总结。

结论1

新能源 汽车 着火事故比例低于传统燃油 汽车

2019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着火事故率是万分之0.49(2019年事故涉及187辆,2019年保有量约381万辆)。2020年以来,新能源 汽车 年化火灾事故率是万分之0.26(因新冠疫情总体出行里程减少)。而根据公安部门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传统车的年火灾事故率约为万分之1-2。

结论2

中国新能源 汽车 着火事故率显著低于国外水平

2012-2019年特斯拉安全报告表明,每行驶2.8亿公里,就发生一起特斯拉燃烧事故,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燃烧事故率是4.47亿公里1次(2018年-2019年国家监管平台统计数据)。

结论3

涉及大型车企着火的车辆较少

结论4

着火车辆中乘用车占比较大 (2020年目前统计的54辆着火车辆中,乘用车25辆,占起火车辆46.3%,专用车25.9%,客车24.1%,其他3.7%)

结论5

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较好

结论6

运动状态下着火车辆较多。 静置31.4%,行驶状态40%,充电状态17.1%,未知状态11.4%。

结论7

2017年及以前出厂新能源 汽车 事故率较高。

孙逢春还介绍,国家监管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能够对可能发生起火的车辆做预警。新能源 汽车 燃烧事故是“可发现、可预判、可处置”的。

国家监控平台的预警能力

截至2020年3月,发生燃烧事故的车辆,有70.9%接入了国家监管平台,其中又有62.9%的车辆,在事故发生10天前,国家监管平台进行了预警提醒。

2

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国家监管平台这一结论?

分析1:新能源 汽车 起火事件就是这么多吗?

孙逢春介绍,至2020年3月,新能源 汽车 接入国家监控平台的比例是81.89%。照此推算,如果有新能源 汽车 起火,至少八成会被记录在案。

不过, 越是老的车,越可能没有接入监管平台,而他们的起火概率比后来的车要高。 一是因为当初的技术水平差,二是一些部件老化,或无人看护。这一点,国家平台的结论也是认可的——2017年及以前出厂事故率较高。

其次,虽然监控平台接入比例比较高,但是不是所有起火都被监控了?国家监管平台“2020年目前统计的54辆着火车辆”,没有说明统计截止时间。而根据 我看到的一份基于媒体报道的统计,2020年截至9月3日,就有76起新能源 汽车 起火事故。

我个人认为, 真实的新能源 汽车 起火概率,可能要在国家平台统计的水平上高不少。

另外,在对比新能源 汽车 起火概率和燃油车起火概率时,要考虑到,目前保有的新能源 汽车 都还比较新,而燃油车要老的多,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可能新能源 汽车 起火概率要相对升高一些。

分析2:乘用车占比较大?

这点,如果考虑新能源乘用车在新能源 汽车 中占比目前近8成的背景,而实际起火占比仅46.3%来说, 乘用车虽然占比大,但起火概率更小。

而且,乘用车起火容易被外界获知,而客车、专用车的起火,如果发生在企业内部场所,可能更容易被掩盖,而没有被记录下来。

分析3: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较好?

2017年之前,中国新能源 汽车 大部分用的磷酸铁锂,但是如监管平台所说,起火比较多。磷酸铁锂本征安全性较好,但在中国新能源 汽车 实践当中,似乎并不支持这个结论。可能是在起火速度和爆发性上,磷酸铁锂比三元好一点。

分析4:充电状态起火不多?

Aion S今年第6次“失火” 这次广汽埃安还会缄默不言吗?

“近?3?年新能源汽车累计发生交通事故18582?起,新能源车事故率是传统车辆的3倍,新能源汽车死亡率是?2.43%,比传统汽车高?10%。”近日,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龚标近日向媒体指出。2020年,汽车智电化提速,相关质量问题也成为新焦点。

时代财经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官网数据统计,截至发稿,年内共发生139宗汽车召回,在乘用车领域超50个汽车品牌涉召。其中,奔驰合计牵涉18宗召回属召回最多的品牌,其余召回数量较多的汽车品牌还有宝马、大众、丰田、奥迪,召回数量均超过5次。

相比2019年,国内汽车召回数量减少约30起,但大规模召回数量有所上升。包括奔驰、本田、别克等品牌均有过单次60万辆以上的车辆召回,奥迪、丰田亦有单次超30万辆的召回案例。

年内海量汽车召回中,传统燃油车相关的质量问题依然是主流。例如,因为燃油泵缺陷,包括奔驰、丰田、本田、三菱等品牌均被卷入召回漩涡。但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新能源车渐成市场主流,汽车智电化相关质量问题年内多次引起监管部门、行业、消费者等多方关注。

据时代财经梳理,年内召回中,涉及新能源车的合计超10例,其中包括极星、威马、零跑等品牌均因为智电化方面的产品缺陷而需要召回,例如动力电池自燃、控制软件存漏洞等。

“有关部门正加强监管。”近日,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包括11月工信部对智能车OTA升级提出规范化新政,以及近日25家新能源车企被约谈责令整改,都显示目前已成趋势的智能车、新能源车的安全性以及其它各项指标的质量标准正在提高。

新能源车“火”热

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30万辆,不仅特斯拉Model?3、宏光MINI?EV等新能源车具备了与爆款传统燃油车在销量上相提并论的实力,包括比亚迪汉、蔚来ES系列、理想ONE、小鹏汽车P7等智电车代表均不断刷新月销新高。

新能源车之火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其相关质量问题亦被关注、放大,例如最典型的自燃问题。

年内,多个主流新能源车品牌,都发生过车辆自燃或疑似自燃事故,而且不少是同款车型多次发生同类事故。截止发稿,今年仅威马就车辆自燃问题发起召回,而其它品牌基本未对相关情况作出详尽、全面的官方事故说明。

“2020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了700起。”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长曹奇在2020年新能源大会上公开表示,近两年,新能源汽车火灾上升势头比较明显。

日益突出的新能源车电池安全问题,年内一度触发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之争,更引起一系列车企及供应商争相针对电池安全性进行包装,纷纷承诺电池“永不起火”。

然而,单凭车企或供应商的承诺,便预期新能源车电池安全问题将得到改善,无疑过于片面。所幸,有关新能源车电池安全问题的监管新政亦在年内陆续出台。

例如,今年5月,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国家标准。其中,《电池安全要求》明确指出,动力电池在发生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得发生起火和爆炸。

智能化缺陷层出不穷

在自燃问题为首的车辆电动化质量问题之外,年内随车辆智能化而来的相关缺陷同样不容小觑,其不仅危险系数不亚于前者,而且表现形式可谓无从预估。

近日,一位来自上海的进口特斯拉Model?3车主周先生便向时代财经报料称,包括其在内的近200位车主饱受车辆智能系统突发失灵之苦,行车安全受到威胁数月之久而未得到车企方面的妥善处理。

“只要中控屏出现‘‘驾驶视觉画面暂时降级’,车辆的自动雨刮、Autopilot(辅助驾驶系统)便都会失灵。车辆在自动驾驶中会自动退出,如果没注意到的,真有可能车毁人亡。”

周先生向时代财经介绍,上述问题是从车辆升级到版本号为“2020.36.11”的系统开始出现的,本以为待下一次更新就能解决,但没想到经过几个月、多次更新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联系车企方面也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客服、售后工作人员都是说等下一次更新再看看。”

对于上述情况,时代财经近日向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指定的邮箱发去采访函,截止发稿未获回复。

车辆远程升级却升级出安全隐患,这无疑是车辆智能化年代才有的问题,而这仅仅是层出不穷的智能化车辆问题之一。

以已经成为年内官方召回导火索的为例,极星2由于软件存在逻辑问题,可能导致车辆行驶中失去动力;零跑S01由于软件资源优化漏洞,可能导致360全景影像卡滞以及行驶中仪表黑屏……

或意识到智能化车辆的安全隐患问题逐渐凸显,有关部分开始针对该类型车辆建立监管制度。

11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一则关于Over-The-Air汽车远程升级技术(以下简称“OTA技术”)的管理新政,要求生产者今后采用OTA消除汽车产品缺陷、实施召回的,需要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制定召回计划并备案,依法履行召回主体责任。

同时,若生产者采用OTA方式隐瞒车辆缺陷、规避召回责任的,包括消费者、零部件生产者、软件与系统或数据服务商等多方面,均可以直接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报告。

智电车质监生态完善刻不容缓

事实上,关于上述车辆电动化、智能化相关的质量问题,虽然已经得到监管部门、车企等方面的重视,但整体质保生态尚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

以有关部门对智能车OTA的监管新政为例,崔东树便指出《通知》中的OTA新政执行难度较大,OTA升级较为频繁的情况下,部分小故障可能难以有效表明,而且程序升级实际上也很难评价定性,“主要还是需要企业自觉去配合。”

类似地,现阶段关于新能源车电池安全的监管制度,同样有提升的空间。

“虽然新能源车电池安全问题相关监管政策已经逐步建立,但距离完善还有一定距离。”12月23日,一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要真正消除市场对新能源车电池安全的担忧,监管的力度、透明度缺一不可,“年内大部分的新能源车起火事件车企都说要调查,但往往都不了了之,这不利于新能源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据中国汽车报近日报道,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龚标指出,近?3?年新能源汽车累计发生交通事故18582?起,新能源车事故率是传统车辆的3倍,新能源汽车死亡率是?2.43%,比传统汽车高?10%。

考虑到国内智电车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报告》,预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180万辆,同比增长40%左右,相关质量安全问题及对应监管、应对方案需加快完善。

[编者按]

百年汽车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剧变的时代。2020年,行进与休止,繁华与凋零,交替上演。挟着智电化浪潮,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在传统汽车行业撕开了一道口子,纷纷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对品牌和人才结构进行调整,抱团研发成大势所趋。科技浪潮奔涌,舍命狂奔,成为所有不愿被时代抛弃的车企的共同姿态。2021大幕将启,车市将走向何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时代财经即日起推出车市年度盘点,细数2020年车市之变。

时代财经汽车频道年终策划——剧变2020系列报道:

年度盘点?2020中国车市十大事件

2020车市盘点:销量格局推倒重建,“常胜将军”挥别神坛

2020车市盘点:以1%的销量撬动数千亿美元市值,智电化搅动车市资本漩涡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数据显示:特斯拉起火事故率高于我国新能源汽车

日前,一辆?Aion?S在非充电状态下起火,进而发生“爆燃”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据悉事故发生于陕西太原市金阳路。根据网曝视频显示,该车在停车且未充电状态下发生起火,起初车辆底部冒出大量白烟,紧接着明火冒出,所幸灭火后的汽车基本成了一个空壳。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截至目前广汽埃安官方并未公布该车辆起火原因。《汽车专业网》编辑梳理发现,这并不是Aion?S第一次被“自燃”点名。从今年5月开始,Aion?S见诸报端的起火事故次数已达5次,地点先后在广州、惠州、深圳与海口,加上这起,Aion?S在8个月的时间内发生了6起起火事故。

其中,今年5月18日,在广州,一辆广汽新能源(后独立为广汽埃安)Aion?S(运营车辆)发生起火,由于火势迅猛,还烧到了旁边停放的奥迪A6L,起火事故造成两车均被烧毁。事后,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在媒体采访中初步解释:因为这辆网约车使用酒精在车内消毒,造成酒精含量过高,从而引发了车辆起火。

众所周知,疫情期间,全国多个品牌网约车都使用酒精消毒,这是管理部门为保证司乘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所作出的规定。此前并未有车内使用酒精而自燃的网约车,广汽新能源的Aion?S网约车却因使用酒精消毒发生自燃,古惠南如此解释Aion?S的自燃理由略显牵强。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截至目前,6起事故中广汽埃安官方唯一一次对自燃事故作出解释,即使是初步判断,也略显牵强。对比理想、小鹏、威马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在车辆自燃事故中迅速作出说明的态度,广汽埃安的做法并不容易让人接受。

而Aion?S在广汽埃安的版图中是极为重要的。据统计,广汽埃安11月销量为7200多台,其中,Aion?S?11月销量为5084台,Aion?V?11月销量为2001台,可见Aion?S是真正意义上广汽埃安的顶梁柱。而或由于广汽埃安关于自燃事故迟迟没有给消费者一个交代,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暴涨的情况下,广汽埃安的销量增长弱于整体市场。中汽协数据显示,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0万辆,同比增加104.9%;而同期,埃安品牌同比仅增长20%,弱于市场整体表现。

事实上,电动汽车自燃的原因各种各样,除了核心部件动力电池可能引发自燃,车内电路改装、易燃易爆品存放等都可能引发车辆自燃。那么广汽埃安为什么没有对之前新能源汽车自燃的案例加以解释呢?哪怕是初步判断。迟迟不给消费者一个交代,恐怕会让很多刚刚买了Aion?S的车主担惊受怕,也会让Aion?S的意向车主更加举棋不定。

而在前几次自燃事故中都缄默不言的广汽埃安,会在本次山西自燃事故中作出公开的解释吗?Aion?S频繁的自燃到底是车辆设计原因还是纯属意外,至少广汽埃安应该拿出诚意让大家知道自燃的原因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北汽、广汽新能源领衔20起自燃起火,如何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

9月20日,在南京空港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全球智慧出行大会(GIMC2020)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在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他介绍,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万分之0.49,2020年是万分之0.26,比燃油车的万分之1到万分之2,要低很多。

大会上,孙逢春院士根据数据报告,给出了以下七个结论:

1、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比例低于传统燃油车。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率是0.0049%,2020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年化火灾事故率是0.0026%。根据公安部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传统燃油车的年火灾事故率约为0.01%~0.02%。

2、我国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率显著低于国外水平。2012-2019特斯拉安全报告表明,每行驶2.8亿公里就发生一起特斯拉车辆燃烧事故。而在2018-2019国家监管平台统计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每行驶4.47亿公里发生一次燃烧事故。

3、大型车企新能源汽车的着火车辆较少。

4、着火车辆中乘用车占比较大。2020年目前统计的54辆着火车辆中,乘用车25辆,占比46.3%。

5、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相对较好。

6、行驶状态下着火车辆较多。具体来看,起火车辆中,静置状态占31.4%,行驶状态占40%,充电状态占17.1%,未知状态11.4%。

7、2017年及以前出厂的新能源汽车事故率较高。

目前,工信部已发布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新标准方案中,增加了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要求,提醒驾乘人员;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等。新标准的实施,也能够进一步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新能源汽车需要配备自动灭火装置吗,自带的安全性如何?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锂电池燃烧导致电动车自燃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入到2020年,氢云链从公开信息统计到,共有20多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了。其中广汽新能源、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各有2起自燃事故。

特别是进入8月份,自燃事件频发,涉及车型包括广汽新能源AionS、众泰E200、北汽新能源EX、吉利领克新能源车等均有相关自燃事故爆出。当然,如今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已不再鲜见,而消费者对“原来这辆车是可能会自己烧起来的”这件事情已经充分了解,心理预期管理好了,自然就见怪不怪。

不过,锂电池汽车一旦发生热失控,整个电池组能够释放出的能量是惊人的。据悉,由100节带电量100Ah的电芯组成的电池组,失控能量达到240000000J,约合57公斤TNT炸药。

而导致电动汽车自燃的直接原因就是锂电池的热失控,被称为电动汽车安全的“幕后黑手”。

而对于如何避免热失控?氢云链认为引起它的诱因是多元的,为此需要做出多重的预防措施,来避免热失控的发生。从技术方面来看,就涉及到了电芯的设计和生产、电池管理BMS算法开发、电池包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这里就不用全部展开讲,过于庞杂。

目前已经国内车企已经做了措施来避免,比如改善电池包的框架设计,如降低电池包振动、防火层阻隔、加装钢板、防水防尘等等。

最后,氢云链提醒各位车主朋友,在进入夏季之后,气温升高。不仅电动车,燃油车也都进入了自燃高发季,车主们在停车时,尽量将车辆停放在阴凉处,并且车内不要放置易燃易爆物品,以免引发危险事故。消防部门提醒,夏季高温天气,日常要注意对车辆的维护保养。在遇到突发事情时,要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撤离现场等待救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用数据说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不到油车一半

建议配备自动灭火装置!

据统计2021年全国范围内共发生约3000起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对于保有量仅784万辆来说,这个火灾风险还是有些偏高的。

目前自燃险每次的赔偿还实行20%的绝对免,也就是说最高的赔偿金额不超过投保时车辆购置价的80%。如果车辆发生自燃,保险公司并不能做到百分百理赔。

了解了下“及安盾消防”的气溶胶灭火装置,非常适合新能源汽车,能主动感应,可以明火或温度≥170℃自动启动灭火,对于熄灭电池火以及控制电池热失控有很好的效果,将火灾扼杀在初期阶段。

以下整理了新能源汽车自燃的6种原因,仅供参考:

1、穿刺

这是最不讲武德的物理攻击,将一根导体(比如直径3mm钢针)插入动力电池中,正负极直接短路,热失控速度超快,几乎是瞬间就开始对外喷射火焰。穿刺的机理是内部短路,这种情形就像潜水艇在水下被物理击穿,除了全员殉国之外就没啥其他可能性了。

2、内部短路与锂枝晶

内部短路很好理解,就是单体电池里头的正负极短接了,相当于自杀。自杀也分为快速自杀和慢性自杀两种,穿刺其实是内部短路当中的快速自杀,最凶险的一种,立即有报应,直接毁所有。

3、快充

快充之所以快,就是强行使锂离子快速从正极嵌出并嵌入负极,增大锂离子的流量与速度。强扭的瓜不甜,快充会影响SEI的稳定性,还会在短时间内带来比较大的发热量,发热也不均匀。

4、过充电

充电过程中,Li+从正极化合物脱出到达负极晶格,正极处于高电位的贫锂态,负极处于低电位的富锂态。为了平衡电荷,相同数量的e-从负极脱出,嵌入正极。放电过程,反推即可。如果过充电(over charge,充满了还继续充),就会有过量的Li+嵌入负极,正极则因为Li+的过度脱嵌导致结构崩塌(发热+氧释放),氧气的释放还会进一步造成电解质分解,电池内部压力增加,热失控风险大增。

5、过放电

很多朋友应该遇到过,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锂离子电池用到3-7%左右,系统会自动关机/进入待机状态。这是系统在防止电池过放电(over discharge,低于门限电压继续放电)。

6、振动/挤压/碰撞/火烧等

这里统一说四种类型的滥用,都是外部环境给电池包的物理攻击,以下描述一下GB 38031-2020会对受测试电池包做什么:

1、振动:SOC 50%以上,根据标准频率在x、y、z方向各振动1小时,模拟车辆颠簸。

2、挤压:测试方式是挤压整体尺寸的30%,模拟车辆被受力挤压。

3、碰撞:整车质量3.5吨一下的受测试对象,x方向加速度最大28g,y方向最大15g,模拟车辆被碰撞。

4、火烧:0℃下,用汽油火盘给预热60秒、直接烧70秒、隔着耐火隔板烧70秒(或继续直接烧60秒)、静置观察2小时,模拟车辆被火烧。

爆炸着火新能源汽车让人不省心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一个都跑不了

文/腾三毛

车图腾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大多数人印象中,相较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频发,今夏以来甚至每个月都能在网上见到,多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接连起火,让人感觉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相当高。

甚至每次起火总能引起吃瓜群众围观,俨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道谈资,并引起人们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的质疑。

不过,近期的一组数字,或许会纠正人们这一认知。

▍“这个锅,我不背”

日前,在南京空港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全球智慧出行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表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是万分之0.49,2020年是万分之0.26(因新冠疫情总体出行里程减少),而根据公安部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传统车的年火灾事故率约为万分之1到万分之2。

两相对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的起火概率要显著低于传统燃油车,这一结论与人们日常对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率的认知有很大区别。有意思的是,这一组来自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的数据。

据了解,我国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同时,有关部门已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对纳入平台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实时监控。

本次全球智慧出行大会上,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建设情况首次公开,其中显示截止2020年9月14日,国家监管平台已经接入车辆347万辆,总里程为1623亿公里。

而截至2020年3月,发生燃烧事故的车辆,有70.9%接入了国家监管平台,其中又有62.9%的车辆,在事故发生10天前,国家监管平台进行了预警提醒。

▍基于大数据的分析

除了以上数据和结论,全球智慧出行大会上孙逢春院士还发布了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其中多项结论颇具看点。

其一,中国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率显著低于国外。2012-2019年特斯拉安全报告表明,每行驶2.8亿公里,就发生一起特斯拉燃烧事故,而2018年-2019年国家监管平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燃烧事故率是4.47亿公里1次,要显著低于进入中国的特斯拉。

其二,涉及大型车企着火的车辆较少。总体而言,大型车企的技术储备更丰富、安全设计更规范和产品品质更严格,因此起火的概率也会小很多。这与部分新势力车企追求急于上市、急于交付的快节奏,因此忽视了部分产品本身的安全设定有所不同。

其三,着火车辆中乘用车占比较大。截止现在,今年统计的54辆着火车辆中,乘用车25辆,占起火车辆46.3%,专用车25.9%,客车24.1%,其他3.7%。

如果考虑新能源乘用车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目前近8成的背景,实际起火占比仅46.3%来说,乘用车虽然占比大,但起火概率更小。?而且,乘用车起火容易被外界获知,而客车、专用车的起火,如果发生在企业内部场所,可能更容易被掩盖,而没有被记录下来。?

第四,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较好。这一点与人们的认知基本相符,动力电池中三元锂电池的事故率要显著高于磷酸铁锂,并且一旦出现起火,三元锂电池往往在一瞬间火势就会失控,磷酸铁锂电池则会经历一个过程。

第五,运动状态下着火车辆较多。孙逢春院士报告给出的数据显示,在起火事件中,静置状态占比31.4%,行驶状态40%,充电状态17.1%,未知状态11.4%。

第六,2017年及以前出厂新能源汽车事故率较高。越是老的车,越可能没有接入监管平台,而他们的起火概率比后来的车要高。一是因为当初的技术水平差,这一点也较容易理解,任何技术都是从开始走向成熟,新能源汽车也是一样;二是一些部件老化,或无人看护。

▍安全痛点

汽车产业中,新能源作为未来革新方向之一,关注度极高,稍有风吹草动就能掀起巨大波澜,以至于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关注持续走高,也给新能源车企带来很大压力。而实际从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的数据看,相比传统燃油车的起火几率,新能源汽车反倒是比较低的。

不过我们不能否认,目前不少新能源乘用车采用三元锂电池,一旦起火,短时间内火势异常迅猛,驾乘人员逃生的“时间窗口”很小,或许这才是人们更为担忧的。

(三元锂电池针刺测试,瞬间起火爆燃)

实际上,三元锂电池一次次让人神经紧绷,起火、爆燃事故不断,天性热稳定性差、安全性差是行业公认的事实,先天劣势频繁被触发,常常挑战用户的安全底线,严重打击了计划购买电动车用户的信心。用户和汽车厂商大多选择了“痛并快乐着”。

相较之下,比亚迪今年推出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在保证优秀性能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便是电池内部发生短路,磷酸铁锂材料本身的放热启动温度高、放热慢、产热少、材料在分解过程中不释放氧气不易起火的四大优势,也会延缓火势的蔓延。

目前,工信部已发布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新标准方案中,增加了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要求,提醒驾乘人员;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等。新标准的实施,也能够进一步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从新能源汽车走进大家的生活圈,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着火、爆炸的情况可谓是屡见不鲜。无论你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很难幸免。究竟是电池的质量不过关,还是车辆电控系统出了故障,难道说是充电桩存在隐患?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裙下藏着巨大的电池组,会受到多重威胁,比如:碰撞、高温、快充,都有可能引起自燃的情况。由于电池的特殊性,与火后燃烧更为迅猛、灭火时难度系数更大,温度快速升高后,还会有爆炸的风险。

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1月至8月之间,被爆出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至少有20起。事故发生的地点在全国各地,而且品牌也分布很广泛。

其中大部分车型已经用上三元锂电池,相较于此前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续航更远。但是最大的劣势就是三元锂材料不稳定,经常在200度左右容易发生分解,并且在高温作用下电解液会迅速燃烧,发生连锁反应。

传统车企自燃事件

2020年8月27日,长沙万家丽路永济医院对面,一辆北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发生起火现象。根据网友发布的现场视频及显示,事故车辆停在路边,整车被大火完全包围,现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车辆的机舱和乘员舱也已经被完全烧毁。同时另外一个视频显示,该款纯电动车辆在燃烧过程中出现爆炸声。

起火车辆为北汽旗下的EU5车型,搭载三元锂电池,电池最大容量在60kWh左右,续航里程最高501km。虽然该电池续航高,但燃点更低,因此如果因为出现撞击或者是其他意外情况导致电池组温度升高,三元锂电池自燃风险更大。起火的原因不明,官方也没有任何回应。

2020年8月20日上午11时,福建三明一辆北汽新能源EX360车型,在停放充电棚时发生冒烟。起初该车辆周围仅冒出浓烟,并没有明火窜出。当地消防表示,当消防人员赶到现场时,车辆开始有明火窜出。随后,消防人员后退至路边用水枪为车辆降温,在此过程中,车辆发生爆炸,车身碎片在强大的冲击力下四处散落。

官方说法:北汽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最新进展并表示:“目前判断爆燃事故与车内放置含有酒精的易燃液体有关,调查结果需要公司专项组与消防部门等部门详细调查分析后才能确定。”但就车内“含有酒精的易燃液体”的具体信息,以及充电过程中出现冒烟现象的原因尚未透露。

8月23日8时左右,在海南省海口琼山区,一辆广汽Aion?S轿车在椰博路与椰合一街交叉路口起火。司机自述当时驾驶汽车行驶至椰博路与椰合一街交叉处时,车辆底盘发出“砰”的一声异响,仪表盘显示车辆故障的同时,车辆开始冒烟,并很快出现起火现象。该车为3个月前购买,行驶2万公里的新车。

继5月18日和8月13日后,再次发生自燃的事件,这台车是专门用来跑滴滴,只行驶2万公里,因为没有卖自燃险,车主承担所有损失。官方没有给出事故原因,消防队初步侦查起火点为车辆的电池部位。

自主品牌自燃事件

2020年5月8日,一辆理想ONE在湖南长沙的街头,引擎盖起火,明火被熄灭后,车辆前脸和前机盖几乎全部烧毁。理想汽车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工作人员把一块车漆保护垫遗落在增程器所处的前机舱内,被高温引燃。

8月6日,广东肇庆二广高速四会、连州方向,一辆理想ONE在行驶过程中起火。8月7日,理想汽车发布官方事故说明。在说明中,理想汽车表示根据云端监控数据显示,事故发生后,电池、增程器均无任何异常。起火车辆疑似因铁片的物体被高速行驶的车辆卷起,并击穿高压油管,造成燃油喷溅并被排气管高温引燃。车辆事故发生时的相关视频及数据也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佐证。

8月11日上午11时3分左右,广州海珠区琶洲科技大厦一辆小鹏G3发生冒烟起火事故,所幸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事发后小鹏汽车官方微博迅速做出回应,指出“经公司人员现场初步勘察,车辆外观完好。到店举升勘察后,发现电池箱底部有明显严重的磕碰伤痕,导致电池严重受损,初步判断是该次事故的原因”。

2019年4月至5月旗舰,蔚来汽车连续出现自燃、冒烟的情况,最终蔚来汽车决定召回4803辆ES8,并免费为其更换电池包,以消除安全隐患,官方将自燃事故的原因指向其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的头上,怎么都有点让人背锅的嫌疑。

从技术角度来看,如果出现自燃,首先有可能是电池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例如电池一致性、生产设备的投入、所采用的的材料稳定性等都会影响电池的品质。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瑕疵,最终会触发短路导致燃烧爆炸。从硬件角度来讲,车辆防护不到位,电池损伤出现问题也会导致起火。从系统角度来讲,对电池的预警、监控及管理环节不到位,没有系统的解决方案等,都会导致电动车起火。

规避安全风险

看了上边这么多案例,你是否对于新能源汽车失去了信心?我想说大可不必如此悲观,自燃、爆炸属于小概率事件,我们在日常使用中,加以重视和小心,还是可以去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1、避免入手“超高续航里程”新能源汽车,可以参考选车时,主流车型的续航里程作为参考。毕竟电池技术还在探索阶段,既要解决充电安全、还要考虑充电时长,从动力电池种类和容量方面,规避安全风险。

2、在日常使用中,尽量避免电池剩余电量很多的情况下充电。相关统计数据统计,新能源汽车自燃安全事故大多发生在高剩余电量状态,其中电池电量剩余85%以上的事故占比达到57%,剩余电量100%的占比为14%,充电状态与非充电状态各占50%。合理安排日常出行计划,毕竟充电和加油的效果不同,汽油加满很容易,用点就从也不利于电池健康。

3、日常充电还是慢充更好,尽量避免在大功率快充插口充电。更大充电功率,势必会引起电池充电过程中,温度快速上升,造成更大的危险。频繁使用快充还影响电池的寿命,毕竟电池成本很高。充电时,最好选择带有地库、遮阳篷的地方,尽可能避免太阳照射,给车辆降温。

4、别总认为新能源汽车不用保养,一年最少也要跑两趟,天冷和天热交替的日子,可以送去检查一下。毕竟像电池短路、受到碰撞、破损等问题,我们日常驾驶很难发觉,从源头上杜绝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5、随着工信部组织制定的《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出台。随着新能源车型的技术进步,极端情况的发生几率也就更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章标签: # 新能源 # 汽车 # 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