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评测 车型评测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建议与要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

tamoadmin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1.汽车人新“规划”出台,明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从去年12月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来,近一年时间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势必让这份规划有了与时俱进的调整。一年后规划正式稿发布,其中的表述变化,值得揣摩。11月2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这是自2012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1.汽车人新“规划”出台,明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建议与要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

从去年12月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来,近一年时间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势必让这份规划有了与时俱进的调整。一年后规划正式稿发布,其中的表述变化,值得揣摩。

11月2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这是自2012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后我国再次站在全局高度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在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稿的近一年时间里,全球新冠疫情蔓延、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化。此时,作为与国计民生都紧密关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在新格局中承载怎样的使命?

《童济仁汽车评论》对比了规划正式稿与征求意见稿的区别,从中我们能发现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愿景与重点任务的定位,在当前新形势下的调整。

关于汽车的“新四化”,每家车企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说得最多的还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在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中,也有“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的表述。

不过,在正式稿中,这一说法被修正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共享化被剔除出去。

与保留的“三化”的技术性相比,共享化更像是一种商业模式,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关联性很弱。正因如此,共享化的推行存在诸多非技术因素,也并非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此次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不提共享化,也是在政策层面不对其进行鼓励支持的体现。

相比之下,在规划正式稿开篇背景中新增加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问题表述,恰恰反映出在这一年时间里,随着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快速发展、本土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大面积下滑、各大合资车企跃跃欲试,在规划层面对新能源产业的格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在规划正式稿中,最引人关注就是有关于发展目标的几个数字。相比征求意见稿,整体的趋势是发展目标有所降低、宽松、减少。

首先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目标,从征求意见稿中的25%调低至20%。在2012-2020年的规划中,曾提出要在2020年达到年产2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从目前的规划产能来看,完成这一目标问题不大。

但是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实际销售120.6万辆,同比下滑4.0%。2020年受到疫情和市场大环境影响,很难出现销量跃升。从趋势上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不可能再依靠盲目扩增产能、投放新车,而是进入了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适当调低目标,也是政策规划层面经过一年的研判后,更加务实的体现。

此外,有关技术层面的目标也有所调整。2025年目标中,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目标从11.0kWh/100km宽松至12.0kWh/100km,删去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30%、乘用车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两项目标。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从全部修改为不低于80%。而2030年的具体目标也被全部删去。

不难看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有关自动驾驶的目标在表述上显得更加谨慎。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原有SAE定义的L1-L5标准已经表现出其局限性,车企目前更加认同的,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进行功能界定,而非简单粗暴用L几去区分高低。

再次,规划正式稿在技术目标的表述上,增加了对充换电服务的定性愿景,与开篇“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相呼应。

规划征求意见稿上,在技术能力相关描述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燃料电池的内容。但在正式规划中,增加了“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强调“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增加“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等明确的语言。

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十多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浮浮沉沉、目标不明。但是,日韩却在近十年里于燃料电池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有主导潜在新市场的趋势。此次新能源汽车规划中,重新关注燃料电池汽车,事实上也是对“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支持各类主体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同时,这也更加明确了政府将技术路线的主导权交给市场的思路。

在规划正式稿上,有几个征求意见稿之中未有涉及的表述。比如在技术层面,增加“提升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强调“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增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强化质量安全保障”。这反映出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更高的重视程度。

而在市场监管层面,特别增加了“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建立健全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加强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监督检查”。这也是对近年来新能源车企出现大面积淘汰、大量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的表态。

此外,在基础设施方面,征求意见稿中“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被修改为“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场景的细化,也让基础设施相关参与者的方向更加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疫情后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正式稿中,也大幅删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经营、国际交流合作、标准协调与国际互认相关内容。“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表述修改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修改为“支持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

这些都表明,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阶段里,数量与规模已经不是最被关心的事情。相应地,发展的质量、发展的健康程度、发展的协同效应,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中之重。

从2012年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到2020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新能源汽车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日俱增。

当那个所有人都瞄着补贴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新时代里新能源汽车的意义不只是少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节省多少石油资源,而是真正意义上让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人新“规划”出台,明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将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0%,同时,财政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建设给予支持。除了这些,这份《规划》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做了哪些新的部署和规划,一起来看看。

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性技术取得重大土坯,汽车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届时,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kWh/100km,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的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的便利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在动力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300Wh/kg,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驱动电机的功率密度达到了4.9kW/kg,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燃料电池发动机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规划》的制定,进一步的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车企和科技公司参与其中。

充电将会更方便、更便宜

随着纯电动车型平均电耗的降低,其日常的使用成本也将随之降低,同时,《规划》提出将综合运用峰谷电价差、电动汽车充电优惠等政策,实现更合理高效的用电,进一步降低电动汽车的用电成本。

此外,政府财政将对充电电桩建设给予支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并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建设停车充电一体化服务设施,拓展增值服务,提升服务能力。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大幅提升

2019年,国内的汽车总销量为2577万辆,根据《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预计在500-600万辆。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车销售的主流车型,公共领域用车实现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也将实现商业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的提升。

根据专业媒体的分析,未来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40%的复合增速,与之相关的锂电池行业也将迎来大幅的增长,2019-2022年的复合增速将达到12.47%,最大市场容量达到402.6亿元。

写在最后:《规划》的出台,既是对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路径的规划,也是对新能源行业的有力支持,必将推动行业更快速的发展;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随着新《规划》的出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有了可供参考的方向指引。从新旧《规划》的不同中也能看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从激进走向成熟务实。

文/《汽车人》卢山

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一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相比于上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已经过去了8年时间。这8年时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趋势、竞争格局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何抓住发展新机遇,解决发展旧问题,《规划》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下一个十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高核心技术创新力,推动全价值链发展

在坚持纯电驱动的新能源战略方向下,中国汽车成为全球新能源产销第一大国。但与此同时,核心技术缺少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质量体系不够完善、废旧电池处理需要加强等问题,在快速发展的市场面前也日益凸显出来。

《规划》对未来发展愿景中提到,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在新《规划》中,对于核心技术创新,以及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全价值链发展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规划》强调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

与此同时,《规划》也重点提及了建设新兴产业生态的目标。以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龙头,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备受关注的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问题,《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动力电池运输仓储、维修保养、安全检验、退役退出、回收利用等环节管理制度,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

《汽车人》观点:

目前,国内车企在多种动力系统的产品上已经布局广泛,特别是动力电池方面拥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链体系上,仍然对海外采购有比较严重的依赖。

今年的全球疫情,也让中国的汽车产业意识到了无法控制供应链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下一个十五年,供应链的构建和强大势必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核心技术上的快速突破,更有赖于国家力量的推进,历史上举国之力推动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正是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参照。因此,推进兼并重组,打造龙头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研发攻关机制,快速突破核心工艺、专用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的短板弱项已经刻不容缓。

随着第一代电动车进入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动力电池也即将进入一波淘汰浪潮。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底,中国将产生约24万吨的退役锂离子电池,2022年将产生53万吨退役锂离子电池。预计到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末期,中国动力锂电池退役量将超过73万吨。

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和梯次利用需求已经迫在眉睫。一方面,动力电池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持久性的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尽管中国锂资源丰富,但受限于工艺制约,作为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的钴和镍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动力电池最高可以实现70%的梯次利用,可以极大缓解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困境,实现新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面对目前的全球新能源竞争态势,《规划》中指出: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新能源市场主体一视同仁。

引导企业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推动产业合作由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全链条延伸。

《汽车人》观点:

特斯拉一家独大、跨国车企跃跃欲试,正在严重挤压自主车企在国内的生存空间。中国汽车能否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出口的突破,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十四五”规划中,也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高标准的市场体系,促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历史经验表明,惟有开放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只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才能为中国的汽车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注入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不搞“大跃进”,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规划》表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全面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

相互赋能、协同发展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和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动力,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汽车人》观点:

从之前的25%到现在的20%,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的务实化,说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层面正在走向成熟稳健。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产品技术本身的发展更新;另一方面,是基础配套设施普及完善。此外,也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健康状态,都对这个产业产生着巨大影响。

不搞销量上的“大跃进”,而是从构建协同发展的格局入手,帮助整个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以新能源为“抓手”,打造面向未来出行领域的整体生态体系,更有利于新能源作为国家战略的长期远景目标达成。(文/《汽车人》卢山,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章标签: # 新能源 # 汽车 # 发展